Law-lib.com 2025-10-24 20:41:43 人民日報微信
近日,教育部印發通知,出臺《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》。具體內容一起來看:
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
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,嚴控書面作業總量,嚴禁布置機械重復、懲罰性作業,鼓勵每周設置一天“無作業日”。
規范考試管理,減少日常測試頻次,合理設置考試難度,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。
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,繼續嚴控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,規范非學科類培訓,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。
有序推進中考改革,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,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,緩解學生和家長升學焦慮。
全面落實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,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,加強學生生命教育、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,提升學生適應環境、調適情緒、應對壓力等方面能力,增強心理韌性和心理免疫力。
全面落實“體育每天2小時”
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,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能夠按規定課時開展體育鍛煉,普遍開展“班級賽”“年級賽”等全員性體育比賽活動,打造“能出汗”的體育課。
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開放周邊運動場館,為學生放學后開展體育鍛煉提供場所保障。
鼓勵推行“課間15分鐘”,延長學生課間活動時間,豐富課后服務體育項目,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時長。
開展健康學校建設試點,探索一攬子解決近視、肥胖、心理健康等學生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有效機制模式。
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
合理安排學校上下學時間,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參加統一教學活動,有條件的學校應保障學生必要的午休時間。
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睡眠知識,指導家長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,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睡眠衛生習慣,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時間。
嚴格執行睡眠管理規定,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等違規行為,防止學業過重、無序競爭擠占睡眠時間。
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教育質量評價監測體系。
培養學生健康用網習慣
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,培養學生網絡安全和網絡法治意識,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用網習慣。
規范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智能終端產品,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。
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“息屏行動”,減少對網絡過度依賴。
會同有關部門壓實網站平臺監管責任,優化算法推薦機制,不得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類信息,堅決遏制“販賣焦慮”“誘導內卷”等違規行為。
持續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,推廣應用“未成年人模式”,加強動漫、短視頻、微短劇、網絡綜藝和網絡游戲、網絡文學等管理。
關心關愛特殊學生群體
針對留守兒童、流動兒童、孤兒、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以及單親家庭兒童等特殊學生群體建檔立卡,“一生一策”加強心理健康指導。
在開學、考試、假期、升學等時間節點,密切關注特殊學生群體情緒和行為變化,針對性開展心理狀況研判、個體心理輔導和情感關懷。
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保持常態化聯系,對特殊學生群體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家訪,及時掌握心理變化和家庭關系情況。
深化實施“愛心媽媽”結對關愛留守困境兒童等行動。
支持寄宿制學校改善生活條件,加強對寄宿學生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管護,提升學校管理人員、生活教師的關愛服務水平。
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
推進建設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,每年組織開展1次心理健康抽樣監測。
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監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工作開展情況。
督促指導地方建設監測預警系統,完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、預警、干預處置機制,推進分級響應模式。
統籌規范學生心理健康測評,每名學生每學年接受心理測評一般不超過1次。
推進實施全員育心制度
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,提升教師“育心”意識和能力,在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,提高對學生心理行為偏常的識別和早期干預能力。
配齊配強專職心理健康教師、校醫和保健教師,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,發揮專業引領作用。
構建班主任、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、精神科醫師三級心理健康服務體系,開展接力式服務。
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,縣級教研機構配備心理教研員。
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開展心理與社會支持服務。
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
實施中小學“護苗行動”,及時化解學生間存在的矛盾沖突,堅決防止各類學生欺凌行為。
開展“和諧校園”“友善班級”“溫馨宿舍”建設,加強集體教育,營造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。
發揮班(團)干部、心理委員、宿舍長等作用,鼓勵開展朋輩幫扶。
學校普遍建立心理健康類、藝體類、科技類、實踐類、志愿服務類等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,常態化組織集體活動,培養學生廣泛興趣愛好,推動“生生有社團”。
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,支持地方探索開發“AI心理助手”“智能減壓室”,為學生提供心理問題初步識別、即時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等。
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建設,減輕教師工作負擔,及時做好教職工心理調適和情緒關懷。
鼓勵有資質的社會力量、專業醫療機構,為教師開展心理輔導實訓提供支持。
培育家庭和諧親子關系
推進學校持續加強“教聯體”建設,密切家校協同,通過家長會、家長學校、家長課堂、家訪等形式,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,將心理健康作為必講內容,引導家長多陪伴多關愛,注重培養子女健康身心。
加強學生發展情況跟蹤分析,定期向家長反饋,幫助家長及時掌握情況,重點做好與留守兒童等困境兒童家庭溝通聯系,共同做好關心關愛。
會同婦聯、關工委等部門加強社區家庭教育指導,普遍開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,提高家長心理健康素養,為子女健康成長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環境。
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
依托有關單位全覆蓋建設市縣中小學心理輔導中心,做好知識普及、業務指導、心理咨詢、師資培訓等工作。
會同衛生健康、公安、網信、社會工作、共青團、婦聯等建立學生重大心理問題線上線下發現機制,推進精神疾病轉介就醫和愈后復學機制建設,指導學校制定校園突發心理危機事件處理預案。
發揮好12355青少年服務臺和12356心理援助熱線作用。
會同民政、衛生健康、共青團和少先隊、婦聯等建設社區心理服務平臺,支持社會工作專業人員、志愿者等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。
會同宣傳、衛生健康、科協等加強心理健康知識、心理問題表現與識別等科普,提升宣傳引導專業性、科學性,營造全社會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。
日期:2025-10-24 20:41:43 | 關閉 |
Copyright © 1999-2021 法律圖書館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