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編號:41283
- 書名:物權訴訟:原理與實務/法官培訓與辦案參考用書
- 作者:吳光榮著    
- 出版社:人民法院
- 出版時間:2009年9月
- 入庫時間:2009-10-29
- 定價:68
 
圖書內容簡介
本書以解釋論為基本立場,以解決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為導向,以物權訴訟為主線,以體系化的物權法原理為分析工具,按照“物權觀念物權保護確權之訴物權變動”的基本思路,全面而系統論述了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內容,并在充分尊重本土資源和已有法律智慧的基礎上,通過與域外法制相比較,總結了我國物權法的基本特點。 
圖書目錄
第一章  物權觀念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
  第一節  物權之基本觀念
  第二節  所有權的社會化
  第三節  定限物權的功能
  第四節  物上之債權負擔
第二章  物權的民法保護體系及其法律適用
  第一節  物權民法保護的體系化
  第二節  物權訴訟的請求權基礎
  第三節  物權的保護與相鄰關系
  第四節  建筑物區分所有的規制
第三章  司法實踐中確權之訴的程序性問題
  第一節  權屬確認與法院主管
  第二節  權屬確認與訴訟時效
  第三節  確權之訴的程序選擇
理論探討:
  德國的不動產登記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
第四章  物權變動中的交易安全與規范配置
  第一節  物權法與物權變動中的交易安全
  第二節  物權法基本原則與交易安全保護
  第三節  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與背景
  第四節  物權法關于物權變動的基本結構
第五章  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法律適用
  第一節  區分原則的理解及其適用
  第二節  要因原則的理解及其適用
  第三節  公示的法律效力及其適用
第六章  公示與權屬不一致時受讓人的保護
  第一節  公示公信原則與無因原則
  第二節  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
  第三節  私賣共有財產的法律結構
理論探討:
  I.善意取得的理論基礎及其法律適用
  Ⅱ.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問題研究
第七章  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分與適用
  第一節  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
  ——區分原則的兩種解釋可能性
  第二節  物權行為與私法自治
  ——從交易過程的風險控制談起
  第三節  物權行為與無權處分
  ——對《合同法》第51條的理解與適用
  第四節  物權行為與國家管制
  ——以無產權證房屋買賣為中心
理論研討:
  I.試論作為解釋原則的物權行為獨立性
  Ⅱ.債權形式主義的理論缺陷與現實困境
第八章  形式主義變動模式的缺陷及其補救
  第一節  登記前不動產買受人的地位
  第二節  預告登記制度的理解與適用
  第三節  物權期待權的性質及其認定
第九章  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法律適用
  第一節  關于意思主義的適用范圍
  第二節  關于意思主義的理論構造
  第三節  關于登記對抗的法律適用
理論探討:
  我國地役權制度的特殊性及其適用
第十章  關于非依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
  第一節  非基于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
  第二節  非依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
  第三節  承包人優先受償權的成立與行使
  第四節  違章建筑在私法上的性質與地位
  第五節  因房地關系引起的物權變動問題
后記
本書共547頁